测试使用markdown和公式
# 概述${^{[1]}}$ 电网路方程一般以节点电位、支路电压或支路电流作为变量,电网络方程必须满足两类基本的约束条件: (1)电路的支路电压和电流必须分别遵循基尔霍夫大电流定律KCL(Kirchhoff current law)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(Kirchhoff voltage law)的约束关系。 (2)电路的支路电流和支路电压之间必须遵循VCR(voltage current relationships)定律(即电压电流关系)的约束关系。 无论是频域分析还是时域分析,稳态分析还是瞬态分析,所列的方程都应遵循这两类约束。在第一类约束条件中,KCL定律反映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,KVL定律反映各支路电压之间的关系。这些关系是由电路的拓扑形式决定的,与支路特性无关。在电路理论中,我们常用网络拓扑矩阵来表示KCL方程和KVL方程,即有 $KCL: AI_{b} = 0$ $KVL:A^{T} V_{n}=U_{b}$ 其中,A为基本关联矩阵,它反映电网络中节点与支路之间的关系。$I_{b}$为支路电流向量,$U_{b}$为支路电压向量,$V_{n}$为节点电位向量。 ## 表矩阵法${^{[1]}}$ KCL方程、KVL方程和VCR支路特性方程是描述电路拓扑即特性的三个基本方程。表矩阵法就是讲这三个基本方程组合在一起,形成一个大型的矩阵方程。它把支路电压、支路电流和节点电位都作为方程的变量,因而所形成的的方程阶数较高。其系数矩阵中非零元素稀少,故也称为稀疏表格法。这种列方程方法比较直观,步骤简单,易于实现。 表矩阵法列方程的步骤如下: (1)由电路的拓扑信息建立其关联矩阵A。 (2)建立由关联矩阵A表示的KCL方程和KVL方程。 $KCL方程: AI_{b} = 0$ $KVL方程:A^{T} V_{n}-U_{b}=0$ (3)建立各支路的特性方程。 支路特性方程为: $Y_{b}U_{b}+Z_{b}I_{b}=W_{b}$ 其中,$Y_{b}$为支路导纳矩阵,$Z_{b}$为支路阻抗矩阵,$W_{b}$表示独立电压源、独立电流源以及初始条件对电容和电感的影响。 **支路特性方程表:**(参见参考文献1) 将方程联立,写成矩阵形式: $ \begin{bmatrix} I& 0& -A^{T}\\\\ Y_{b}& Z_{b}& 0\\\\ 0& A& 0 \end{bmatrix} $ $ \begin{bmatrix} U_{b}\\\\ I_{b}\\\\ V_{v} \end{bmatrix} $ $=$ $ \begin{bmatrix} 0\\\\ W_{b}\\\\ 0 \end{bmatrix} $ 这就是用表矩阵法列出的表矩阵方程组。如果电路网络中有n个独立节点,m条支路,则表矩阵方程是个(2m+n)×(2m+n)维的方程组。对多数电路,其支路数往往都大于甚至远大于节点数,因此表矩阵方程组的维数是很高的。可以看出,表矩阵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中出了4个零元素的子阵外,$Y_{b}$、$Z_{b}$和单位阵都是大多数元素为0原色的子阵,因此系数矩阵是十分稀疏的矩阵。 # 列表法${^{[2]}}$ 列表法采用一种新形式的支路方程。首先规定一个元件为一条支路(注意,列表法不采用复合之路定义),且用阻抗描述电阻或电感支路,用导纳描述电导或电容支路,即 对于电阻或电感支路有:$U_{k} = Z_{k}I_{k},Z_{k}=R_{k}或Z_{k}=jωL_{k}$ 对于电导或电容支路有:$I_{k}=Y_{k}U_{k},Y_{k}=G_{k}或Y_{k}=jωC_{k}$ 对于VCVS支路有:$U_{k}=μ_{kj}U_{j}$ 对于VCCS支路有:$I_{k}=g_{kj}U_{j}$ 对于CCVS之路有:$U_{k}=r_{kj}I_{j}$ 对于CCCS之路有:$I_{k}=β_{kj}I_{j}$ 另外,对于独立电压源支路,有$U_{k}=U_{sk}$。对于独立电流源支路,有有$I_{k}=I_{sk}$。对于整个电路可以写出如下形式的支路方程: $FU+HI=U_{s}+I_{s}$ 式中的$U=[U_{1},U_{2}...U_{b}]^{T}、I=[I_{1},I_{2}...I_{b}]^{T}$分别为待求的支路电压和支路电流列向量,F和H均为b阶方阵,U和I分别为b阶电压源列向量和电流源列向量。下面分几种情况讨论。 (1)当电路中无受控源,电感间无耦合时,F、H都是对角阵,它们的元素为: 若支路k为电导或电容支路,有 $F_{kk}=G_{k}或jωC_{k},H_{kk}=-1$ 若支路k为电阻或电感支路,有 $F_{kk}=-1,H_{kk}=R_{k}或jωL_{k}$ (2)当电路中有VCVS和VCCS;电感间无耦合时,F将是非对角阵,H仍为对角阵,它们的元素为: 若支路k为$U_{j}$控制的VCVS支路,有 $F_{kk}=+1,F_{kj}=-μ_{kj},H_{kk}=0$ 若支路k为$U_{j}$控制的VCCS支路,有 $F_{kk}=0,F_{kj}=-g_{kj},H_{kk}=+1$ (3)当电路中有CCVS和CCCS,电感间无耦合时,F为对角阵,H将是非对角阵,它们的元素为: 若支路k为$I_{j}$控制的CCVS支路,有 $F_{kk}=+1,H_{kj}=-γ_{kj},H_{kk}=0$ 若支路k为$I_{j}$控制的CCCS支路,有 $F_{kk}=0,H_{kj}=-β_{kj},H_{kk}=+1$ (4)当电路中电感间有耦合时,设支路k和支路j之间有耦合,因$U_{k}=jωL_{k}I_{k}±jωM_{kj}I_{j},U_{j}=jωL_{j}I_{j}±jωM_{jk}I_{k}$,所以有 $F_{kk}=+1,H_{kk}=-jωL_{k},H_{kj}=∓jωM_{kj}$ $F_{jj}=+1,H_{jj}=-jωL_{j},H_{jk}=∓jωM_{jk}$ **(注:书上是这么写的,这里的符号应该是写反了,参照第一条,同样是k支路的电感,第一条中$F_{kk}$为-1,这里$F_{kk}$为+1,真正使用的时候这里会造成困扰)** (5)当电路中含有理想变压器时,由于$U_{k}=nU_{j},I_{j}=-nI_{k}$故有 $F_{kk}=+1,H_{kk}=0,F_{kj}=-n$ $F_{jj}=0,H_{jj}=+1,H_{jk}=n$ 另外,若支路k为独立电压源支路,有 $F_{kk}=+1,H_{kk}=0$ 若支路k为地理电流源支路,有 $F_{kk}=0,H_{kk}=+1$ 节点列表方程矩阵形式的推导。 $KCL:AI=0$ $KVL:U-A^{T}U_{n}=0$ $VCR:FU+HI=U_{s}+I_{s}$ 写成矩阵形式 $ \begin{bmatrix} 0& 0& A\\\\ -A^{T}& I& 0\\\\ 0& F& H \end{bmatrix} $ $ \begin{bmatrix} U_{n}\\\\ U\\\\ I \end{bmatrix} $ $=$ $ \begin{bmatrix} 0\\\\ 0\\\\ U_{s}+I_{s} \end{bmatrix} $ 上式中,I为b阶单位矩阵,A为(n-1)×b阶矩阵,F和H为b阶方阵,故方程总数为(2b+n-1)。(b为支路数,n为节点数) # 关联矩阵${^{[2]}}$ 设一条支路连接于某两个节点,则称该支路与这两个节点相关联。支路与节点的关联性质可以用关联矩阵描述。设有向图的节点数为n,支路数为b,且所有节点与支路均加以编号。于是,该有向图的关联矩阵为一个(n×b)的矩阵,用A表示。它的行对应节点,列对应支路,它的任一元素$a_{jk}$定义如下: $a_{jk}=+1$,表示支路k与节点j关联并且它的方向背离节点; $a_{jk}=-1$,表示支路k与节点j关联并且它的方向指向节点; $a_{jk}=0$,表示支路k与节点j无关联。 A的每一列对应一条支路。由于一条支路连接于两个节点,若离开一个节点,则必指向另一个节点,因此每一列中只有两个非零元素,及+1和-1。当把所有行的元素按列相加就得到一行全为零的元素,所以A的行不是彼此独立的。或者说按A的每一列只有+1和-1两个非零元素这一特点,A中的任一行必能从其他(n-1)行导出。 如果把A的任一行划去,剩下的(n-1)×b矩阵成为降阶关联矩阵(平时用到的都是这种降阶关联矩阵,所往往略去降阶二字)。被划去的行对应的节点可以作为参考节点。 # 为什么选择列表法 上面介绍的“表矩阵法”和“列表法”其实原理是完全一样的,只是具体实施上有细微差别。参考文献1在原理上讲的更清晰,推荐阅读,参考文献2在具体实现上,写的更详细,更容易实施,所以我们最终使用的是参考文献2中的“列表法”。 书上还讲了许多其它方法:比如回路电流法、节点电压法、割集电压法、改进节点法、双图法等。 相对于其它方法,列表法的缺点是:矩阵维数大,导致计算量大,效率低;优点是:列写方程简单,计算过程简单,可以直接求出所有未知量,支路电压、节点电压、支路电流,适应性强。 我们不做大规模电路计算,所以列表法效率足够,不会造成瓶颈,加上实现简单,适应性强,所以,我们最终选择使用列表法。 # 参考文献: 【1】 汪蕙. 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方法. 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 12-14 【2】邱关源. 电路. 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6.5. 409-411,391-392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